海昌文化

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情况调查:蓉城文创何以逆势上扬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07-31 我要评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文创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成都文创产业却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2020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成为成都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经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文创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然而,成都文创产业却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2020年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10%,成为成都新兴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面对挑战与压力,这座具有独特文化特质的城市,做对了什么?

  发展文创产业,四川成都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巴蜀地区的文化原本就有着太多有趣的元素,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又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成都文创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2020年,其发展速度不仅没有减缓,文创产业增加值还跃升至1805亿元,同比增幅23.7%。成都文创产业是怎样做到逆势而上的?成都独特的文化特质赋予了当地文创产业怎样的风格?文创产业给成都带来哪些发展活力?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唤醒“沉睡宝藏”

  源于中华文明、孕育于巴山蜀水中的传统天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和根基。发展文创产业就要唤醒这些“沉睡的宝藏”,让它们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成为成都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核心要素。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2018年2月,成都印发《建设西部文创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进一步阐释了“天府文化”的内涵: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2018年9月,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在成都举行,成都提出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的“三城三都”城市品牌。

  由工业旧址改建而成的多元文化园区——东郊记忆是音乐迷、戏剧迷和摄影爱好者的打卡胜地;安仁博物馆小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面的庄园老街建筑古色古香,文博旅游业蓬勃发展;还有最能体现老成都市井文化的宽窄巷子,书店里读出多种趣味,茶馆里品出百味人生……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沉睡的深厚文化基因正逐渐被唤醒,蓬勃向上的文创产业与城市发展加速融合。

  成都市成华区是曾经的“老工业基地”,成华区政府近年来主导完成对14处工业遗产的规划打造,既解决了土地开发利用和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又通过文创产业赋能,让老厂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完美世界西南总部设在成华区二仙桥西路,这里同时也是完美文创公园所在地。公园由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禾创药业仓库改建而成,红色砖瓦为工业风的苏式建筑披上了一层年代感,又因为这里是四川首个5G文创产业基地,历史感与现代感有了碰撞和融合。

  “梵木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和成都文创产业的发展相向而行。”梵木创艺区负责人杨生说。2018年,正火传媒集团完成对梵木创艺区的升级改造工作,并规划发展创意和音乐双产业链。随后,200余家产业链上的企业相继入驻,梵木创艺区逐渐形成一个产业生态闭环。“有了这一成功先例,我们又将废弃的成都滑翔机制造厂改造成为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这里设有IP赋能、原创和运营三大中心,可以为产业生态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杨生说。

  梵木的发展好比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浪潮中的一朵浪花。在梵木发展的时间轴里,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融创文旅城、高新体育中心……成都众多地标加速呈现。在消费场景方面,成都打造了“文商旅体会”融合消费新场景,推出数字文创、特色民宿、绿道健身等消费新业态。成都建成博物馆数量达15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0家。成都的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超过3600家。

  构建金融生态

  加快产业布局、促进跨界融合、推进重点领域、壮大市场主体……宽泛地说,成都发展文创产业的举措“面面俱到”。但要拎出亮点来,又可以读出敢于破局的勇气,“文创+金融”就是一个勇于尝试的例子。

  “缩短创意到产业的距离,资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成都通过推动产业经济与现代金融融合发展补齐了这一环。”成都市天府文创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晓义说。

  2018年9月25日,在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成都银行锦城文创支行正式亮相,随后该行推出了“文创通”系列贷款产品。这款产品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沉得下去、补得到位。

  据成都银行锦城文创支行行长王欢介绍,为了打通文创企业融资的“最后一公里”,该行和多家街道办合作组织客户对接会。“大部分处于初创期的文创企业体量都很小,小到可能只有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体量小不代表他们的需求不值得被关注。”王欢说,“沉得下去才能摸清企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利于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为了提振文创产业发展,成都于2020年3月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针对“文创通”贷款,除给予不超过贷款合同约定市场报价利率50%的贷款贴息外,剩余利息将按“文创通”贴息政策给予补贴,总贴息比例高达70%左右。截至2021年6月末,“文创通”累计投放13.76亿元,覆盖成都文创企业184户。

  成都还组建了总规模100亿元的西南首只文创产业投资基金。黄晓义说,投资基金的落点一定是能助推成都文创产业发展的项目,或是起到一个桥梁作用,招引全国范围内成熟的项目,把他们“嫁接”到成都来。

  今年初,成都文创基金参与设立了重庆成渝百景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此外,成都还有西部首个文创项目孵化器——每经国际文创金融路演中心。通过“产业+资本+媒体”的文创金融方式,每经路演为文创企业与资本牵线搭桥,助力解决文创企业的融资困境。截至目前,每经路演已开展各类活动近百场次,为超过500家企业提供路演孵化服务。

  银行、创投基金、孵化器……成都正在着力补齐文创金融短板,构建起多元化的文创金融生态。

  融合文创产业

  走进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记者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清净蜿蜒的小道旁绿树成荫,川西林盘、创意建筑里“装”着一家家文创企业,在这里工作的大多是时髦、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瞪羚谷按照两期进行规划,首期24万平方米的高品质科创空间已入驻24个项目,二期按照‘建成即入驻’的理念,引入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基地、完美世界天智游等项目。”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发展局工作人员牟冬野告诉记者。

  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数字文创产业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融合产生的新经济形态。以瞪羚谷的打造为例,高新区政府已改变“一肩挑”的产业培育和管理模式,探索政府、企业、市场多方参与“共治共享”的新模式。

  “从政府的角度讲,当然愿意招引更多头部企业入驻,但头部企业绝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靠PPT‘演’出来的。政府在税收、运营方面给予补贴,针对企业也有引进人才、营业收入方面的考核要求。”牟冬野说,高新区还设立了100亿元新经济创投基金,参与设立四川省、成都市文创产业投资基金,扶持数字文创企业加速成长。

  把“硬杠杠”划清楚了,反倒打开了聚力而为的空间。成都高新区通过成立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业界共治理事会,吸引了70多家成员单位深度参与产业规划、园区设计、政策制定等工作,共同推动实现“产业规划共谋、空间载体共建、服务平台共营、产业社区共治”目标。

  2020年,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73.9亿元,聚集重点企业605家,其中纳入营利性服务业统计的规上企业93家,实现营业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56.4%。

  不仅是瞪羚谷,也不仅是高新区,成都提出坚持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推动文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杨生说,梵木文化产业园通过每周举行产业沙龙的形式为上百家企业提供一个定期分享业务清单的机会,旨在促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内部分享是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产业联盟的形式一起做项目。”杨生告诉记者,在成都、四川自贡和云南丽江,梵木文化产业园作为平台集结园区内多家建筑、规划设计类企业共同完成了5个城市微更新项目的打造。

  浸润都市生活

  说到成都,你会想到什么?金沙遗址、热辣的川菜还是玉林的小酒馆?抑或是时尚的气质或者包容的氛围?当然了,一定还有浸润在这种氛围里的成都人。他们早已和“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儿”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成都独有的文化和城市特质。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向万军是个“大忙人”,在社区打造的首个文创街区“爱转角”,她一个下午接待了3个前来学习考察的团队。可当她忙完坐在咖啡厅里,把玩着手里的青花瓷盖碗茶杯时,又很快和此前的忙碌感隔离开来,回归到一个“老成都”的状态。

  “成都人生活中就在享受美。比如喝盖碗茶,在茶馆里喝的时候要‘摆龙门阵’,要听掺茶的小哥大声吆喝,在咖啡厅也能喝茶,优雅地喝茶。”向万军小心地举起手里的杯子,有些自豪地说,“这个青花瓷盖碗茶杯外面刻着的‘玉林’二字,是仿照王羲之的草书设计的,算得上是一种文化衍生品。”

  “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是玉林北路社区打造的文创与小店经济共融的新型社区消费场景。在街区的熊猫文创沙龙里,你可以听到研究成都历史的学者讲成都的老故事;音乐互动空间里,不定期有民谣音乐人、本土乐队为大家奉上一场小型音乐会;一旁的玉林四巷,居民们喜欢搬出小板凳,围坐在街角的树荫下“摆龙门阵”,在成都的“慢生活”里消磨时光。

  “居民们渴望的是个性化、精细化的生活服务空间,我们通过整合社区、企业资源,打造出一个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全新消费场景。”“爱转角”主题文创街区负责人尹雪飞告诉记者。

  生活在成都就是生活在公园里,“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生机盎然,天府绿道等生态空间让市民触手可及,公园城市已经成为成都最大的新经济场景,更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机载体。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成都通过深入推进锦江水生态治理,以锦江公园为载体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出了成都旅游的“新地标”。

  入夜,一叶扁舟驶出东门码头,悠扬的古乐环绕耳旁。临河建筑的画影再现了锦江商贸盛景。东门大桥两岸以河堤为画布,以杜甫诗作《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为创意原点,用光影勾勒出动人的锦官城。夜游锦江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串联都市休闲、东门集市、闹市禅修、锦官古驿4大片区,打造了“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6大主题场景。

  成都提出,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及生活美学融于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

  2020年,成都持续增强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的辐射作用,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38个、实现总投资6855.91亿元,打造百亿级重大项目20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畅)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