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文化

深圳市龙岗区筑建人才高地 激活创新引擎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12-28 我要评论

在深圳市龙岗区,沿着水官高速一路向东疾驰,通过宽阔平坦的龙翔大道,便来到位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深圳国际大学城片区,这里向南连接深圳市中心和香港,向东连接龙岗中心

  在深圳市龙岗区,沿着水官高速一路向东疾驰,通过宽阔平坦的龙翔大道,便来到位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的深圳国际大学城片区,这里向南连接深圳市中心和香港,向东连接龙岗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链条,加快建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的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取得了积极成效。

  集聚科教资源

  “建设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是龙岗区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过坎’‘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助力深圳建设世界创新之都的重要抓手。”龙岗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林逸涛说,“当前,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地区要抢抓制高点实现新突破,就要从提升科技创新层次、吸引一流人才、引进高端资源等方面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有丰富的高端人才资源,国际化高校集聚,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实体经济发展基础扎实。”龙岗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王春霖说,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所特色鲜明的高校已成为创新人才和研究成果的输出源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音乐学院也在加快建设。“这些高校与周边企业、医院密切联动,推动产学研、医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激活了龙岗区创新发展的动力。”

  “我们以创新驱动为指引,研究范围涵盖地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已建成近50个国家、省、市级等各类高水平科研平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研处副处长龚锐说,这些高水平科研平台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城市地下空间及能源等领域开展研究,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和落地,服务深圳当地经济发展。

  目前,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汇聚了3家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2家深圳市十大基础研究机构、42个创新平台,建成产业空间150万平方米,拥有众创空间2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以深港国际中心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加速建设,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总规划面积26.29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一主两副、三心两轴’的整体发展框架。”龙岗区重点区域署开发三科城市规划师吕进才介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增强了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新客厅”的硬实力和吸引力。

  创新体制机制

  为了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创新动能和创造活力,龙岗区加速推进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体系。

  “加强产学研、校院企合作创新是推动一个地区的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林逸涛说,为了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龙岗区试行“先赋权、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支持高校院所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比如,推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转移部门,加快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75%归属于成果完成人。

  同时,龙岗区还强化企业和市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探索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机制,广泛对接区内企业的技术需求,整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促成校企对接合作,累计签订技术合同629项,技术交易额达8.89亿元。“得益于龙岗区搭建的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了企业生物医药研发关键数据的处理问题。”深圳市祥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生宏说。

  协同技术攻关

  近年来,龙岗区坚持前瞻性地布局契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科研平台,特别是支持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共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型科研平台,加快构建重点企业牵引、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比如,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龙头企业共建未来网络系统优化创新实验室,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并与比亚迪公司合作开发新型材料等。

  “我们还聚焦重点产业和产业链关键共性问题,引导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自主创新攻关。”王春霖说,当地围绕集成电路产业短板问题,结合“强链、补链、扩链”原则,出台包括“流片扶持”“测试验证分析扶持”等全流程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为了减少中间环节,加速技术转移及成果转化,龙岗区推行科技项目智慧化管理,推进科技扶持资金全链条线上申报审批,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让资金更快发挥效益。

  林逸涛说,随着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整体定位与发展能级不断提升,未来这里将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校院企地协同创新的科教新城。(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