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昌柯基

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2-02-11 我要评论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连续第4年亏损。

在本土新品牌遇到成长烦恼之际,国际大牌找到了再次拓土良机:春节期间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数据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拓土的同时,星巴克还把触角重新伸向本土茶饮腹地。2021年星巴克在部分重点城市,重新调整了茶饮产品线比重,部分门店采用一层咖啡二层茶饮的模式,而从2020年开始星巴克重新在市场上推出茶饮专门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大牌带给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几年后,本土品牌在尚处稚嫩的年纪遇到了更强悍的对手。而支撑它们在过去几年崛起的热钱正在悄悄退场。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同样的焦虑,也发生在其他新国货品类身上。

“这是我创业18年以来最难的时刻。”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今年1月3日听闻香奈儿发布红山茶花产品时,他感觉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无独有偶。某本土美妆品牌创始人在春节前和圈内朋友小聚时,喝完两杯温酒忽然泪下,他说自己“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无力感。”就在几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化妆品巨头打造出了全新子品牌,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该子品牌的主打产品和这位创始人的项目“不谋而合”。

来自天猫和京东的统计显示,2021年欧莱雅、宝洁、雀巢等国际大牌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新品推出量,还提速了SKU迭代速度。一些此前大牌们兴趣不大的细分品类,也被大牌迅速盯上并以新品“占坑”。

国际大牌的“疯狂输出”,被视为一轮俯冲攻势: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资金实力、供应链体系、人才储备,它们像突然冲入狼群的狮子一般——让本土品牌措手不及、焦虑陡增。

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2021年在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中,国际大牌占据了绝对优势,以直播间为例,近80%的优质坑位被国际大牌拿下;凭借降价策略,部分国际大牌在2020~2021年两个双十一销量激增,让本土品牌彻底失去提价空间;在人才侧,国际大牌在疫情后开启了一轮本土人才扩招,“被挖角”成为了多家本土头部新品牌的共同体验……

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均认为,从2022年开始,本土新品牌将面临一个更为“残酷”的丛林世界:更贵的流量、更挑剔的用户、更急于求战的国际大牌。而资本也在对“投资新消费”持越发谨慎的态度,有投资人告诉虎嗅,一些在2018~2019年很容易拿到钱的赛道,从2020年开始已“热钱退潮”,到了2021年下半年已濒临“钱荒”。

“留给本土新品牌的时间不多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预测出了生死线:未来三年将是本土新品牌的大考,而那些扛不住国际大牌俯冲攻势的新品牌,只能被大浪淘沙。

01

三场战事

国际大牌正在从三个维度,对本土新品牌施加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心智。

一位熟悉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黄锦峰曾讲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消费者把一根YSL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把一根完美日记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质量有问题”。

“这不仅是完美日记遇到困惑,几乎每一个本土新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国际大牌用了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构建了品牌力并深深影响了用户心智,而我们的新品牌普遍在过去3~6年中刚刚崛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构建品牌心智。”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隐藏在更漫长“心智构建期”中的是代际红利:当祖母、母亲都在用某个品牌时,更年轻一代会天然进入该品牌的“潜在用户池”,“虽然存在代际逆反心,但这种逆反心有时会加深认知度。”

孙来春对此感触很深:“我们用了10年在做心智层面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个护城河是不够深的。我觉得对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原料、不是超级大单品,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孙来春告诉虎嗅,当香奈儿高调入局红山茶花系列产品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瑟瑟发抖的小角色”而对面是“就像拥有大炮、航母、核武器,有着百年历史、财大气粗的巨人”。

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微博等流量平台上,香奈儿拥有海量粉丝,一部分林清轩用户也是香奈儿的深度粉丝——当发布了几条和“香奈儿布局红山茶花产品”有关的微博后,一些用户甚至“反水”,主动站队香奈儿。“感觉腹背受敌,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只能赶紧安抚。”

2021年,国际大牌进一步把“品牌心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虎嗅,一些之前“大牌看不上的推广、投放模式,开始被高层采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雅诗兰黛在2021年史上第一次针对“淘宝客”安排了预算。该人士告诉虎嗅,此前雅诗兰黛等头部大牌几乎“不碰淘宝客”,甚至根本就不会筹备这笔费用。

在护肤美妆之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咖啡、鞋服、宠物、潮玩等领域。以咖啡为例,某国际头部咖啡品牌在2021年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预算,还几乎重组了营销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该品牌大量与达人和MCN机构合作,并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体系。而仅仅两年前,该品牌高层还在对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持“谨慎迟疑”态度。

大牌的这种改变,被圈内人总结为“接地气”。而接地气的营销模式,让他们的品牌心智红利成倍放大。一家位于北京、专门服务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机构负责人告诉虎嗅,MCN、UP主、KOL本身也希望获得大牌加持,“同样的价格下,大家往往会优先与国际大牌合作,因为这会对未来接单有利。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国际大牌出的钱,普遍略高一些;作为甲方,普遍更专业一些。”

在心智之外,渠道成为了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另一个主战场。

某本土气泡水品牌在2021年遭遇了强大的渠道压力。在CS渠道和KA渠道,可口可乐等大牌几乎“全线开火”。(CS渠道:以便利店为主;KA渠道:以大卖场为主)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妆集合店创业潮,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2018~2019年,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大牌放低了姿态,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她曾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到其门店“试卖”。该创始人直言,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在2021年,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但间接的结果是,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渠道之争,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2021年,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在化妆品领域,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从统计来看,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在咖啡赛道,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该人士表示,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以玩具为例,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海外订单搁置,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而在2021年,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面对国际大牌在三个维度发起的挑战,众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思考,大家都想弄明白“大牌攻势潮”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他们在数年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现实来的更迅猛。

02

有迹可循和始料未及

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2020年告诉朋友:大牌对本土品牌的围堵是早晚的事。当时吴骏的判断是,大牌尚需“2年”左右的时间“反应过来”。

一切来得比预料的早。

2021年10月,雀巢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全新星巴克随星杯超精品速溶咖啡。这是一款速溶、外装可回收、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冻干产品。(虎嗅注:2018年雀巢以7.15亿美元永久买断星巴克全球范围内“门店以外的咖啡及其他餐饮产品销售权”,此类产品营收计入雀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咖啡“线上世界”,雀巢·星巴克和三顿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以电商渠道零售额排名为例,雀巢虽然稳坐第一,但第二名三顿半与之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双十一期间,三顿半和雀巢分列天猫平台第一名、第二名。

推出精品速溶咖啡类产品,被圈内视为“雀巢进军三顿半等本土新品牌腹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三顿半、永璞、隅田川这三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从国际大牌手中“分食”到了相当可观的咖啡市场份额。“他们的策略都是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其头部。而雀巢等大牌目前的策略是,直接进军这个品类,换言之:正面开战。”

感觉大牌来早了的,还有化妆品圈。

孙来春说,自己最早的预测是,在疫情过去后的一两年,大牌彻底恢复元气后,才会展开“俯冲攻势”。由于韩国和日本都有山茶花产区,林清轩内部一直“担心”日韩大牌会率先进军山茶花品类,但他们的调查员迟迟没有看到日韩大牌的动作,就在“略微松一口气”时,香奈儿先来了。

“疫情期间,我们元气大伤,就好比刚打完一场恶战,没有彻底休息恢复,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对手。”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告诉虎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大公司的销售预算和库存,为了清销库存和解决中国电商渗透率高问题,2020年开始部分大牌给中国市场提供了特殊的“价格线”。而在以往,这些品牌是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破价销售”,在破价的基础上,这些品牌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销量猛增,而同样的事情延续到了2021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指出了大牌“俯冲攻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市场,部分国际大牌在2019年已经出现的增速疲态。一方面是新崛起的本土Z世代,开始对新品牌有更强的尝新兴趣,另一方面是本土新品牌以“低价平替”之姿强势分食了部分市场。

一个关键细节是,在2020年和2021年,部分咖啡和化妆品巨头采用低价策略后,其增速勉强维持在2018年之前的水平,换言之如果没有降价红利,这些品牌很可能继续面临“增长疲态”。

“2020年到2021年,多个国际大牌更换了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两个因素非常关键,首先中国市场已经是疫情期间大牌不可或缺的可增长活力市场,另一方面总部对于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不满意。”上述人士告诉虎嗅,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常态化”趋势,所以国际大牌提前改变策略,开始从2020年大刀阔斧强化中国市场的变革——这导致本土品牌提早面临强竞争。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茶颜关店、奈雪亏损、喜茶裁员 新茶饮头部企业受挫 泡沫将破?

    茶颜关店、奈雪亏损、喜茶裁员 新茶饮头部企业受

  • 节后防疫不松懈 网宿健康码解决方案护航“一码畅通

    节后防疫不松懈 网宿健康码解决方案护航“一码畅

  • 节后防疫不松懈 网宿健康码解决方案护航“一码畅通

    节后防疫不松懈 网宿健康码解决方案护航“一码畅

  • 麦当劳提交元宇宙“虚拟餐厅”商标申请

    麦当劳提交元宇宙“虚拟餐厅”商标申请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